快問,慢答;創作,教學|說故事的故事
編者按:創作由自己出發;教授創作卻是從他人出發。兩種不同的視覺,是否可以連結?
兩年前,導演麥曦茵開始在本地不同院校任教劇本和故事創作。編劇班上與學生的問與答;學期中間彼此往復的討論,除了創作方法,還有很多價值觀和心情上的交換。
每一次對學生的分享或鼓勵,都帶出不同的ways of seeing;每一次去解說如何說故事,當中已有著一個又一個故事......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「在這個嘲笑夢想、鄙視熱血的時代,我們應該堅持還是妥協?
創作是一場實驗,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,做至什麼樣的程度才算成功;過程中甚至會有人叫我們放棄(當中也包括我們自己);但堅持下去吧,因為你知道,放棄,才是最大代價。」
常說堅持,可能先要理解「堅持」和「放棄」的意思,要知道字面的意思,和套用在實際情況,意義也會有所不同。
堅持不是愚忠,不是固執,不是任性或自我中心;
轉換題目,並不是放棄,不需要停在自責的情緒,可以承諾以同樣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新的題目,堅持寫出自己相信的作品。
課堂上的知識,如果只是閱讀,缺乏分析和研究,缺乏對實例的比較,缺乏對生活和人性的理解,一切理論都是徒然,是沒法應用在寫作當中的。但同時,當知道了基礎,在面對創作時,這些知識和定義能協助我們了解自己想寫作的東西,到底需要以一個怎樣的模式呈現,應用哪些要訣,更為有效。
問:「擔心出來跟付出不成正比,甚至反比⋯⋯」
「目前正在寫的故事感覺很複雜,因為Research範圍很大,所以工作量大增,正在想要不要轉寫一個篇幅較完整、自己一直有在寫的故事。」
答:創作的好壞沒有一個準確的單位去計算和衡量,的確投放多少時間和作品本身的優劣並不一定成正比;但「害怕付出」「害怕不似預期」是兩回事,人可以一邊付出,一邊擔心不似預期,懷著恐懼前進,但一旦不付出就此打住,就連期盼的基礎,也失去了。
不要太憂慮,我們的人生不會只寫一個故事 (如果還會繼續寫);
在沒有任何商業考量綑綁時,先寫自己相信的東西吧(然後我們再討論如何令別人都相信)。
Btw, 我很喜歡的一個漫畫中,有一句話:「人是無法在幻想自己失敗時,獲得成功的。」很久前,岑珈其 @kakisham 曾經需要進行一個難度頗高的試鏡,在第二次試鏡的路上,他突然動搖,說他覺得自己不會被選擇;於是去試鏡前,我跟他這麼說了:「多想想成功的話會發生什麼吧,失敗的生活不需要想像,我們看看現在的自己,也知道是怎麼樣了;如果失敗了最多打回原形,但想著失敗的話就只會失敗啊。」後來接連奮戰至最後一回的 Casting,他試鏡成功了,箇中的原因,當然是他的努力準備,可喜可賀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上,是兩年前在課堂期間與同學們的電郵交流,因為在課上提問時大家都不容易坦白說出為什麼糾結,我們開設了匿名問答信箱。偶然地, @beinghongkong 的編輯給了這個契機(謝謝🙌🏼),將這些零散的QA、話語和段落編輯刊登。
教學的起點是,偶然洪榮杰導演「召喚」我去代一個學期的課(Thanks @kithung),然後就一直繼續,「隨波逐流」是貶義詞,但最近才發現我個人的人生,有大部分時間都是隨著別人牽引,怎麼來就怎麼去。
Just go with the flow
小野先生 @siuyea_lo 在我隨意拋出:Go with the flow 後,加了一個美麗的詞:「乘風破浪」。
無論面對什麼境遇,在捲進或自製風暴弄得焦頭爛額的時候,要學會,坐在風眼中吃花生。
(下回待續)